孩子的问题,90%出在父母嘴上

  发布时间:2025-09-05 00:00:19   作者:玩站小弟   我要评论
你发现没有,大人一开口说“我这是为你好”,孩子基本就准备关机了。真不是夸张,就跟按了开关似的,父母那股子居高临下的腔调刚冒头,孩子眼里的光立马就灰了。不是他们不懂事,是被“教”的时候,本能觉得自己像个 。

你发现没有,问题大人一开口说“我这是出父为你好”,孩子基本就准备关机了。母嘴沧州市某某广告媒体专卖店

真不是问题夸张,就跟按了开关似的出父,父母那股子居高临下的母嘴腔调刚冒头,孩子眼里的问题光立马就灰了。

不是出父他们不懂事,是母嘴被“教”的时候,本能觉得自己像个啥都不会的问题小笨蛋。

换谁被这么盯着挑错,出父心里都不会舒服吧?

很多家长心里都揣着个恐惧:不管着、母嘴不教育,问题孩子会不会就废了?可现实往往更刺耳——孩子身上那些最刺眼的出父毛病,偏偏是母嘴咱们“教”出来的。

保罗·弗莱雷有句话说得特别狠:“真正的教育,不是A对B的灌输,而是人类共同面向世界的对话。”

听着有点学术,但意思特简单:教育不是把孩子按成咱们的翻版,是一起活在这人世间,互相看见彼此的真实模样。

说白了,教育最大的误区,就是把孩子当成要完成的任务,而不是沧州市某某广告媒体专卖店要好好相处的人。



一、越“教”,孩子越没力气

大人总觉得自己站在高处,孩子就得被咱们拉扯着向上。

可你真没发现吗?

孩子越被“教”,越容易跟你唱反调。不是他们故意惹事,是那种说教的语气太像掠夺——把孩子自己的想法、节奏全给抢没了。

李雪说过一句挺扎心的话:“强者的教导,本质是能量掠夺。”

听着残酷,但真就贴脸。

你想象一下,孩子正蹲在地上沉迷观察蚂蚁搬家,手里还捏着块小饼干想喂它们。突然有人“咚咚咚”走过来,居高临下地开口:

“看这有啥用?浪费时间!”

“饼干是吃的,不是喂虫子的!”

“快起来,该去写作业了!”

机关枪似的道理砸过来,成年人听五分钟都头大,何况心思全在蚂蚁身上的小孩?结果要么是孩子梗着脖子顶嘴:“我就看!”要么干脆耷拉着脑袋装没听见。

大人觉得气炸,胸口堵得慌;孩子觉得窒息,连喜欢的小事都做不了主。

双方都不开心,却还在这个死循环里打转。

很多父母说自己“为了孩子好”,可往往“为了你好”的背后,藏的其实是“让我心安”。别小看这微妙的差别,孩子能精准捕捉到。

咱们嘴上说“教”,身体却在悄悄索取——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,省得自己费劲儿;想要一个安静的家,不用总跟孩子掰扯;想要一个符合期待的结果,证明自己没教错。

实际上,孩子不是傻子,这些隐藏的需求,他们全感受得到。

所以,教育要的不是把孩子压下去,是托起来。

孩子只有感觉被理解,才愿意打开自己。蹲下来跟他说话,真不是姿态问题,是能量对等。这时你不再是挑错的“评判官”,而是一起解决问题的“合作者”。

他才会愿意跟你说,刚才蚂蚁搬饼干是因为要囤粮,不是故意浪费。



二、越“教”,孩子越丢掉创造力

父母为啥老忍不住“教”?很大程度是因为焦虑。

怕孩子输在起跑线,别的小孩报三个兴趣班,自家不报就慌;怕别人笑话自己没本事带娃,孩子表现不好就觉得没面子;甚至怕自己未来靠不了孩子,现在就得把他掰成“靠谱”的样子。

于是,焦虑就成了孩子的第一门必修课,比幼儿园的儿歌学得还早。

孩子一出生,本来是天生的创客。

拿块泥巴能捏出“宇宙飞船”,虽然歪歪扭扭,他还会跟你说“这是能飞火星的”;拿双筷子能在碗沿上敲出节奏,边敲边晃脑袋,觉得自己是乐队主唱。

可一旦咱们动不动就打断:

“别弄脏衣服,洗起来多麻烦!”

“敲筷子没规矩,像什么样子!”

“别玩了,快点写作业!”

次数多了,那股子不管不顾的好奇劲儿就慢慢没了。

武志红有句话特别直白:“创造力是幸福的源头,顺从是疾病的开始。”

听上去有点夸张,可你想想身边那些“乖孩子”。他们确实听话懂事,让写作业就写作业,让穿什么就穿什么,可一到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,比如学校要搞个小发明,或者班里选活动策划,他们就手脚发抖,不敢尝试。



嘴上说着“没问题”,眼神里全是自我怀疑。

表面上看没毛病,骨子里却少了股敢闯敢试的火。

所以,父母真正要学的,是放手。

甚至得反过来,学孩子的那份无厘头和敢想敢干。看他们怎么把一张白纸涂得五颜六色,还振振有词说“这是晚上的森林,星星是彩色的”;看他们怎么把泥坑当成冒险现场,踩得水花四溅,还说“这是沼泽,我要救出小鸭子”。

别急着矫正“星星不能是彩色的”,别急着给“正确答案”,孩子需要的空间,就是在被允许里摸索,在出错里慢慢成长。

不信?

你回头想想,自己小时候最难忘的快乐,真的是因为听话吗?

大概率是那次偷偷跟小伙伴溜出去爬树,虽然摔了一屁股泥,却看到了树顶的风景;是那次用废纸、瓶盖做成了一个“收音机”,虽然没声音,却跟同学炫耀了好几天。

如果当时大人跳出来说“这没用”“这危险”,估计你现在的童年记忆里,就得空一块。



三、养孩子,其实是养自己

很多家长把教育想得太单一,好像就是“塑造孩子”,把他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
可你细品,养育更像是照镜子——你自己急躁,孩子做事就慌慌张张;你自己压抑情绪,孩子遇到问题就怯懦不敢说;你活得舒展自由,孩子待人接物就大方自信。

马斯克的母亲梅耶就是个活教材。

她离婚后那段时间,状态特别差,把心里的怨气全撒在孩子身上,动不动就指责、说教,结果孩子见了她就躲,眼神里全是怕。

直到后来她醒悟:孩子不是情绪垃圾桶,自己的问题得自己解决。于是她转头活自己,重新捡起模特工作,去学营养学,还尝试创业,不再用嘴巴去“塑造”孩子,而是用行动做示范。

孩子看着母亲敢闯敢拼,敢把日子过出新样子,才慢慢相信人生可以这么辽阔,自己也能大胆去尝试。

所以很多时候,孩子需要的教育,不是“你该怎样”,而是“我就是这样”。

你自己每天固定时间看书,不用催,孩子自然会觉得读书是件平常又有价值的事;你有自己的爱好,比如周末去画画、去跑步,孩子才会知道生活不止是写作业、考分数;你遇到生活里的烂摊子,比如工作出错、家里有事,不抱怨不逃避,孩子才敢正眼看世界的不确定,知道遇到问题不可怕。



归根到底,教育不是对孩子的“加工”,是对自己的“修炼”。

当你自己过得笃定,不慌不忙,孩子自然学会信任生活;当你能在风雨里站稳,不怨天尤人,孩子就知道不必害怕困难。

很多家长问,到底要不要“教”孩子?

我的答案很简单:少点“教”,多点“陪”。

因为,孩子不是需要完成的项目,也不是你人生的延长赛,不用替你实现没完成的梦想。他们是独立的灵魂,有自己的节奏和喜好,需要的是理解,不是改造;是空间,不是束缚。我们能做的,不过是给他们一点点安全感,让他们知道不管做错什么,家里都有退路;再给他们一点点信任,相信他们能处理自己的小事。

剩下的路,得他们自己走。

因此,别急着纠正他们的每一步,不用在他们刚想尝试的时候就喊“错了”“不行”。你只需要站在不远处,静静看着他们试错,看着他们摔倒,再看着他们自己爬起来拍掉身上的灰。

你会发现,那一刻,孩子身上长出来的,不是听话的顺从,是能扛事的力量。

这种力量,比任何说教都管用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相关文章

  • 红薯叶在国外火成“蔬菜皇后”

    红薯叶在国外火成“蔬菜皇后”2025-08-27 11:23:09 来源:扬子晚报 作者:刘阳禾
    2025-09-05
  • 北京王府井惊现乐高霍格沃茨返校日活动

    9月1日,几天前我们刚发布乐高全球霍格沃茨返校日活动,最先开启的是北京王府井乐高品牌旗舰店“乐高哈利·波特陋居收藏版静态展”。图片来源:福小鱼此次活动为快闪模式,哈利·波特陋居收藏版静态展2024年9
    2025-09-05
  • 中指研究院:8月百城二手房价格继续下行

    8月百城二手房价格下行,图为房产 资料图据中指研究院报道,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全国100个城市新建、二手住宅销售市场及50个城市租赁市场的调查数据,2024年8月,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
    2025-09-05
  • 专家谈男生退学摆摊10天收入万元:不提倡终止学业

      来源:大皖新闻  日前,一段安徽17岁男生退学摆摊,10天收入一万元的视频在网上走红,引发广泛关注,并引起热议。对此,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,不提倡终止学业,提前跨越人生阶段失大于
    2025-09-05
  • 北京七夕限定晚霞,中国式浪漫拉满!

      8月29日恰逢七月初七,北京迎来壮美晚霞,大自然为七夕节送来别样礼物。  愿这份美好与浪漫与您相伴!程功 摄盛蓬 摄林学会 摄舒女 摄王克海 摄沈欣 摄赵爱平 摄小水滴 摄田宇 摄霍为农 摄李峰
    2025-09-05
  • 北京地铁发布!部分地铁站口将临时封闭——

    @北京地铁 发布运营信息:自2024年9月2日(周一)10时15分起至另有通知时止,前门站A口采取临时封闭措施;自9月2日(周一)9时起至另有通知时止,1号线八通线天安门西站B口采取临时封闭措施。另:
    2025-09-05

最新评论

hgtkbf.com